- 編號:16337
- 書名:法律制度-從社會科學角度觀察(當代法學名著譯叢)
- 作者:勞倫斯.M
- 出版社:政法大學
- 出版時間:2004年6月
- 入庫時間:2004-11-14
- 定價:30
圖書內容簡介
沒有圖書簡介
圖書目錄
目 錄
總序………………………………………………………………(I)
法的根源與效果(代譯序)……………………………………(I)
序言………………………………………………………………(I)
第一章法律制度………………………………………………(1)
法律制度……………………………………………………(5)
法律制度及其組成部分…………………………………(13)
法律制度的職能…………………………………………(19)
法律作為分配制度………………………………………(23)
第二章論法律行為…………………………………………(29)
論法律裁量………………………………………………(36)
論授權和核準一…………………………………………·(44)
規(guī)則的等級制度…………………………………………(46)
論規(guī)則的現(xiàn)實性…………………………………………(48)
第三章論法律影響…………………………………………(52)
影響和目的的概念………………………………………(56)
衡量影響…………………………………………………(59)
影響:一些先決條件……………………………………(65)
行為的理論………………………………………………(73)
第四章法律何時有效(工) ………………………………(77)
制裁………………………………………………………(80)
制止和死刑………………………………………………(85)
制止曲線…………………………………………………(87)
威脅或許諾的特點………………………………………(89)
制裁對象的特點…………………………………………(98)
要控制的行動的特點……………………………………(100)
進行制裁的技術…………………………………………(106)
論法律的不執(zhí)行:決定向法律效力投資………………(109)
執(zhí)行的技術………………………………………………(115)
談一下恥辱和羞愧………………………………………(117)
第五章法律何時有效(Ⅱ)………………………………(122)
法律的影響:同等地位人集團和亞文化團……………(122)
第三種力量:內心聲音的影響…………………………(128)
合法性和文化……………………………………………(131)
合法性和服從……………………………………………(133)
和諧的因素,矛盾的因素………………………………(139)
法律作為學習過程………………………………………(144)
第三因素和國家…………………………………………(146)
異常行動和相互作用……………………………………(147)
簡述民事方面的情況……………………………………(155)
第六章論法和法律的起源…………………………………(160)
一般法的起源……………………………………………(168)
特別法的起源……………………………………………(173)
利益一覽表………………………………………………(175)
結構性變數(shù)………………………………………………(180)
社會法律理論:一些問題與答案………………………(186)
社會理論是否重復………………………………………(188)
法律和公眾輿論…………………………………………(190)
第七章法律、權力和社會結構……………………………(195)
司法行為…………………………………………………(198)
司法判決理論……………………………………………(200)
法律和階級結構…………………………………………(209)
利益和平等………………………………………………(211)
現(xiàn)代世界中的改革和對改革的興趣……………………(220)
第八章論法律文化…………………………………………(226)
文化獨特性………………………………………………(227)
法律亞文化群和法律多元主義…………………………(229)
法律制度的分類…………………………………………(233)
現(xiàn)代文化…………………………………………………(238)
法律中的現(xiàn)代性和社會中的現(xiàn)代性:因和果…………(242)
各國法律文化:特別著重美國和英國…………………(244)
現(xiàn)代法律文化的一些方面………………………………(249)
多元化和法律現(xiàn)代化……………………………………(255)
第九章論內部法律文化……………………………………(261)
論法律權利………………………………………………(266)
關于法律論證……………………………………………(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