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26127
- 書名:民事判決既判力客觀范圍研究(民事程序與裁判理論研究叢書)
- 作者:林劍鋒
- 出版社:廈門大學
- 出版時間:2006年8月
- 入庫時間:2006-10-27
- 定價:25
圖書內(nèi)容簡介
沒有圖書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叢書總序
第一章引 言………………………………………………………………(1)
一、選題背景及意義………………………………………………………(1)
二、文獻綜述(國內(nèi)外的研究狀況)………………………………………(4)
(一)國外的研究狀況——以日本學界為中心…………………………(4)
(二)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8)
三、研究內(nèi)容及方法………………………………………………………(10)
(一)研究內(nèi)容…………………………………………………………(10)
(二)研究方法……………………………………………………(11)
第一部分基礎(chǔ)理論的闡述
第二章既判力理論的概述………………………………………………(15)
一、民事訴訟與判決的效力………………………………………………(15)
二、糾紛的終局性解決與既判力…………………………………………(20)
三、既判力的本質(zhì)…………………………………………………………(22)
(一)實體法說…………………………………………………………(23)
(二)訴訟法說…………………………………………………………(24)
(三)對于兩種學說的另一種理解——基于德國民訴法學
發(fā)展史之視角……………………………………………………(25)
(四)既判力本質(zhì)論的其他學說一……………………………………(28)
(五)本質(zhì)論的評析——局限及沒落…………………………………(30)
四、既判力的根據(jù)…………………………………………………………(31)
(一)學說………………………………………………………………(31)
(二)評價………………………………………………………………(33)
五、既判力作用的概述……………………………………………………(34)
(一)既判力的作用……………………………………………………(34)
(二)既判力的作用形態(tài)………………………………………………(35)
(三)既判力作用的屬性………………………………………………(41)
第二部分 既判力客觀范圍本體論
第三章既判力客觀范圍的傳統(tǒng)理論……………………………………(47)
一、既判力作用范圍的不同維度…………………………………………(47)
(一)既判力客觀范圍…………………………………………………(48)
(二)既判力主觀范圍…………………………………………………(49)
(三)既判力時間范圍…………………………………………………(49)
(四)三者的關(guān)系………………………………………………………(50)
二、既判力客觀范圍的傳統(tǒng)理論…………………………………………(52)
(一)訴訟標的與既判力的客觀范圍…………………………………(52)
(二)判決書的結(jié)構(gòu)與既判力的客觀范圍……………………………(55)
(三)將既判力客觀范圍限于判決主文的原因分析…………………(58)
三、既判力客觀范圍的例外——有關(guān)抵銷的抗辯………………………(66)
(一)民事訴訟的抗辯…………………………………………………(66)
(二)抵銷抗辯產(chǎn)生既判力的原因分析
——基于抵銷抗辯與清償債務(wù)抗辯之比較……………………(70)
(三)有關(guān)抵銷抗辯之判斷中產(chǎn)生既判力的范圍……………………(72)
(四)關(guān)于抵銷抗辯產(chǎn)生既判力的注意點……………………………(75)
第四章 既判力客觀范圍的擴張論——以爭點效理論為中心…………(78)
一、傳統(tǒng)既判力客觀范圍理論的局限……………………………………(78)
(一)傳統(tǒng)既判力客觀范圍理論反省的契機
——抽象法律制度與現(xiàn)實糾紛之間的不契合…………………(79)
(二)原因分析…………………………………………………………(81)
二、既判力客觀范圍擴張的新學說………………………………………(83)
(一)既判力擴張說……………………………………………………(85)
(二)統(tǒng)一請求權(quán)說……………………………………………………(87)
(三)默示的中間確認之訴說………………………………………(89)
三、爭點效理論……………………………………………………………(91)
(一)爭點效的概念及理論概況………………………………………(92)
(二)爭點效理論的學術(shù)淵源…………………………………………(93)
(三)爭點效適用的要件………………………………………………(101)
(四)爭點效理論的意義………………………………………………(106)
(五)爭點效理論的評價及發(fā)展趨勢…………………………………(109)
四、提出責任效理論……………………………………………………(112)
第五章學說的梳理與評析:訴訟標的與程序過程之間的對立………(117)
一、訴訟標的基準說——以傳統(tǒng)的既判力客觀范圍
學說為中心…………………………………………………………(118)
二、重視程序具體過程的學說…………………………………………(121)
三、兩者兼顧的理論——在訴訟標的與程序過程之間………………(122)
四、不同系列學說差異的分析…………………………………………(123)
(一)既判力根據(jù)的差異………………………………………………(123)
(二)當事人程序保障及自我責任內(nèi)容的差異………………………(124)
(三)訴訟標的所發(fā)揮機能的差異……………………………………(126)
(四)判決效范圍形式化、標準化含義的差異………………………(127)
(五)小結(jié)………………………………………………………………(128)
第六章我國既判力客觀范圍制度的構(gòu)建………………………………(130)
一、關(guān)于我國民訴法欠缺既判力制度的原因分析……………………(130)
(一)法律繼受歷史……………………………………………………(131)
(二)職權(quán)主義的訴訟構(gòu)造……………………………………………(132)
(三)觀念與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因素……………………………………(134)
(四)現(xiàn)行法的具體制度、法官的素質(zhì)及司法運作現(xiàn)狀等因素
加劇了對既判力制度的排斥……………………………………(135)
二、我國建立既判力客觀范圍制度及完善相關(guān)理論的必要性………(137)
(一)基于民訴理論與制度的視角……………………………………(138)
(二)基于司法實務(wù)的視角……………………………………………(142)
(三)基于經(jīng)濟體制轉(zhuǎn)軌的視角………………………………………(148)
三、我國民事訴訟法中既判力客觀范圍的具體構(gòu)建…………………(150)
(一)我國既判力制度構(gòu)建及有效運作的條件………………………(150)
(二)關(guān)于我國既判力客觀范圍制度的構(gòu)建…………………………(155)
第三部分 既判力客觀范圍的延伸課題
第七章 既判力的時間范圍
——客觀范圍在時間層面的延伸………………………………(167)
一、民事訴訟中的標準時
——民事判決對象確定的時間因素………………………………(167)
(一)民事法律關(guān)系的變動性——標準時產(chǎn)生的原因分析…………(168)
(二)訴訟中標準時的確定……………………………………………(169)
二、既判力時間范圍的確定……………………………………………(173)
(一)關(guān)于既判力時間范圍確定的傳統(tǒng)理論——通說………………(174)
(二)既判力時間范圍理論的新發(fā)展…………………………………(176)
三、形成權(quán)遮斷效的問題——既判力時間范圍理論的具體化………(178)
(一)德國………………………………………………………………(178)
(二)日本………………………………………………………………(179)
四、評價…………………………………………………………………(186)
(一)法的安定性要求與具體程序保障的要求………………………(187)
(二)一次性解決糾紛的要求與個案妥當性(正義)的要求…………(189)
五、對于我國學界的相關(guān)啟示…………………………………………(191)
(一)法制的發(fā)展階段與訴訟政策……………………………………(191)
(二)我國既判力時間范圍問題的處理原則…………………………(192)
(三)對于一個案例的分析
——兼論在我國構(gòu)建判決標準時制度的必要性………………(193)
第八章部分請求問題——既判力客觀范圍的擴張或縮小……………(197)
一、部分請求的概述——問題的界定…………………………………(197)
(一)何謂部分請求?——問題的提起………………………………(197)
(二)與部分請求易于混淆的其他問題——問題的界定……………(198)
二、有關(guān)部分請求的學說………………………………………………(200)
(一)肯定說的立場……………………………………………………(201)
(二)否定說的立場……………………………………………………(203)
三、對于兩種立場妥當性的分析………………………………………(205)
(一)對于訴訟標的把握層面的分析…………………………………(205)
(二)分析視角的轉(zhuǎn)換:關(guān)于各種學說價值取向的分析……………(208)
四、我國對部分請求問題的處理………………………………………(211)
(一)原則性立場的確定………………………………………………(211)
(二)例外的設(shè)置………………………………………………………(214)
五、對《關(guān)于確定民事侵權(quán)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guī)定的評析………………………………(215)
后記…………………………………………………………………………(220)
共2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