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世遠 ]——(2012-1-5) / 已閱34290次
(4)標的物使用存在公法上的限制,在我國實務上實質(zhì)上是作為一種物的瑕疵,而不是權(quán)利瑕疵。權(quán)利瑕疵與物的瑕疵在此處的區(qū)分,并無“標準答案”,而是一個需要根據(jù)不同國家具體法律規(guī)定等進行具體解釋的問題。我國實務見解值得贊同。
(5)檢驗通知義務屬于不真正義務,檢驗期間屬于除斥期間。
(6)瑕疵擔保義務屬于主給付義務的內(nèi)容,可以概括稱為“無瑕疵供與義務”或者“無瑕疵交付義務”,其違反屬于給付義務違反,在其違反具有重大性而使合同目的無法實現(xiàn)場合,可以發(fā)生解除權(quán)。
(7)減價責任的適用通常由當事人行使減價權(quán)而引出,惟并不以此為限,裁判者亦有裁量的余地。在合適的場合,即使當事人未主張減價責任,裁判者亦不妨適用減價責任。減價責任雖系物的瑕疵場合的法律后果,在權(quán)利瑕疵場合,亦有類推適用的余地。
注釋:
[1] 此份素材為一則仲裁裁決書,為了保護當事人隱私權(quán),以及為了避免給相關(guān)的仲裁委員會造成困擾,故將相關(guān)信息隱去。所示案情及仲裁庭意見則盡可能保留原樣。
[2][日]曾野裕夫:《和解與錯誤》,載[日]中田?、潮見佳男、道垣內(nèi)弘人編:《民法判例百選II債權(quán)》,有斐閣2009年第6版,第140-141頁。不過,對于日本判例立場的概括,似乎也有不同看法,有學者認為如果原告主張錯誤,判例便以之為錯誤;如果原告主張瑕疵擔保,判例便以之為瑕疵擔保。由于判例有此傾向,故判例未必就貫徹了“錯誤優(yōu)先說”,或可說判例實際上采納了“選擇可能說”。參見[日]山本豐:《瑕疵擔保責任與錯誤》,載[日]星野英一、平井宜雄編:《民法判例百選II債權(quán)》,有斐閣1996年第4版,第116-117頁。日本民法典第95條規(guī)定:“意思表示,于法律行為的要素有錯誤時,為無效。但表意人有重大過失時,表意人自己不得主張其無效!边@一規(guī)定在后來的最高裁判例上被作為“相對無效”,亦即僅表意人可得主張無效。參見日本最判昭和40·6·4民集19卷4號924頁;最判昭和40·9·10民集19卷6號1512頁。這其實與我國法上的可撤銷很相近了。而日本新近的債權(quán)法改正草案已經(jīng)將錯誤的法律效果由無效修正為可撤銷,值得關(guān)注。日本《債權(quán)法改正基本方針》第1.5.13條(錯誤)第1款規(guī)定,“在因?qū)Ψ尚袨榈漠斒氯嘶蛘邇?nèi)容有錯誤而作出與真意不同的意思表示場合,若可合理地認為無此錯誤表意人即不會作此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可得撤銷!眳⒁姡廴眨菝穹(債權(quán)法)改正檢討委員會編:《詳解債權(quán)法改正基本方針I(yè)序論·總則》,商事法務2009年版,第103-105頁。
[3] See Ole Lando,Hugh Beale(ed.),Principles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Parts I and II,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0,Note of Article 4:119.
[4] 參見前引[3],Ole Lando and Hugh Beale(ed.)書,Comment of Article 4:119.
[5] Draft Common Frame of Reference(DCFR)II.-7:216:Overlapping remedies.
[6] 參見崔建遠主編:《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5版,第388頁。
[7] 參見韓世遠:《出賣人的物的瑕疵擔保責任與我國合同法》,載《中國法學》2007年第3期。
[8] 參見[德]卡爾·恩吉施:《法律思維導論》,鄭永流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頁以下。
[9] 學者將此概括為合同責任時的擴張(締約上的過失理論等)、質(zhì)的擴張(安全照顧義務等)及主體的擴張(附保護第三人作用的合同等)。參見[日]下森定:《債權(quán)法論點筆記》,日本評論社1990年版,第6頁。
[10] 參見韓世遠:《中國的履行障礙法》,載《私法研究》(創(chuàng)刊號),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184頁。
[11] Vgl.Karl Larenz,Lehrbuch des Schuldrechts,zweiter Band,Besonderer Teil,1.Halbband,13.Aufl.,1986,S.67.
[12] 參照[日]來棲三郎:《契約法》,有斐閣1974年版,第86-87頁。在德國舊債務法框架下,亦存在同樣的觀念。See Zimmermann,The New German Law of Obligations: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Oxford 2005,p.99;Vgl.Esser/Weyers,Schuldrecht Band II Be-sonderer Teil,Teilband 1 Vertraege,8.Aufl.1998,S.14.這種觀念被北川善太郎教授稱為“特定物教條”(特定物のドグマ)。參見[日]北川善太郎:《契約責任研究》,有斐閣1971年初版3刷,第139頁。
[13] Vgl.Brox,Besonderes Schuldrecht,16.Aufl.1990,RdNr.58;Schlechtriem,Schuldrecht Besonderer Teil,2.Aufl.1991,RdNr.72.轉(zhuǎn)引自詹森林:《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二)》,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263-264頁。
[14] Vgl.Huber/Faust,Schuldrechtsmodernisierung:Einführung in das neue Recht,2002,S.290.
[15] Vgl.Brox/Walker,Besonderes Schuldrecht,31.Auflage,2006,S.6 ff;Roland Michael Beckmann,in:Staudingers Kommentar zum BGB,§§433-487,2004,S.110.
[16] 參見韓世遠:《合同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89頁以下。
[17] 比較法可參見《日本民法典》第559條的相似規(guī)定。
[18] 參見[日]近江幸治:《民法講義V契約法》,成文堂2009年第3版,第193頁。
[19] Vgl.Dieter Medicus,Bürgerliches Recht,21.Aufl.2007,S.178.
總共9頁 [1] [2] [3] [4] [5] [6] 7 [8] [9]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