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劍 ]——(2005-9-22) / 已閱139208次
出來。因此,應(yīng)認為其意思表示真實。若懸賞人認為懸賞廣告的意思表示
與自己內(nèi)心意圖不一致、不情愿,做出的是一種戲言或戲謔表示,為維護
相對人的利益,表意人也無權(quán)主張廣告行為無效或可撤銷。"乘人之危"是
指行為人利用他人危難處境或緊迫需要,強迫對方接受某種明顯不公平的
條件而做出違背本意的意思表示 。⑦可見,"乘人之危"是一方當(dāng)事人利用他
方危難處境或急迫需要,對對方提出苛刻的條件。如果拾得者在拾得遺失
物后,主動與失主聯(lián)系,拒不交還遺失物并要求高于廣告聲明報酬限額的
苛刻報酬,這種情況方屬"乘人之危"。最高人民法院關(guān)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
通則》若干問題意見第70條規(guī)定:"一方當(dāng)事人乘對方處于危難之機,為
牟取不正當(dāng)利益,迫使對方做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嚴重損害對方利益的,
可以認定為乘人之危"?梢,乘人之危是受損人迎合乘危人而對自己嚴重
不利。但在懸賞廣告中,賞金通常是低于遺失物本身的價值的,用較小的
賞金換回較大的利益,怎么會對自己不利呢?這顯然是有利的,因此不能
說行為人是乘人之危。遺失人刊登懸賞廣告尋找遺失物,雖然是處于危難
中但其懸賞找尋遺失物,是針對不確定的人而言的,雖也可以認為是一種
迫不得已的被迫方法,但這是自己迫使自己所作的一種行為,不是特定方
迫使其進行的一種行為,給付多少酬金,是遺失人自己衡量的結(jié)果,不是
特定對方提出的強加條件,這與行為人利用懸賞人的急迫需要,索要高于
懸賞額的報酬行為是不同。因此,不能因為懸賞人有迫不得已的因素進行
懸賞,就認為行為人的行為是乘人之危的行為。
(2)有人認為拾得人沒有付出代價,或者說付出的代價太小,根據(jù)民
法中的等價有償原則,不該獲得高額的懸賞獎金。因此,應(yīng)當(dāng)認為懸賞廣
告無效。
本人認為,此觀點亦不正確。等價有償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從事轉(zhuǎn)移
財產(chǎn)等民事活動中,要按照價值規(guī)律的要求進行等價交換,實現(xiàn)各自的經(jīng)
濟利益。根據(jù)《民法通則》第79條的規(guī)定,失主擁有遺失物的所有權(quán),并
且在整個遺失物過程中財產(chǎn)所有權(quán)并沒有發(fā)生"轉(zhuǎn)移",不存在交換所有權(quán)
的問題,況且懸賞人在自愿的情況下做出了懸賞的意思表示,到后來卻認
為行為人沒有付出代價或者付出的代價太小,相對自己做出的承諾來說自
己不劃算,因此反悔,想要撤回懸賞廣告或否認懸賞廣告的有效性,這顯
然違背了《民法通則》誠實信用的原則,因而是不可取的。
。3)有人認為如果承認懸賞廣告有效的話,那么竊賊就可以通過聲稱
盜竊物為拾得物,從懸賞廣告中獲得合法利益,因此,應(yīng)當(dāng)認定懸賞廣告
無效。
本人認為,該觀點同樣是錯誤的。根據(jù)該觀點可以推定:否認懸賞廣
告的有效性,就會減少拾得遺失物的現(xiàn)象;要求人們不去撿拾他人的遺忘
物品,這樣失主就可以自然找回,恢復(fù)占有權(quán)。這種意見似乎忽視了我們
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路不拾遺,固為人們所倡導(dǎo),但似乎脫離了現(xiàn)實,對當(dāng)
今社會中的人的行為提出了過高要求。不用說是普通人,就是具有較高思
想覺悟的人也實難做到。再說,物主遺失物品,使物品處于一種不確定的
狀態(tài),不利于發(fā)揮物的效用,將物品棄之而不拾得利用,實為資源的浪費,
對我們整個社會來講是不利的。如果人人都不撿拾遺失物,這時這個物品
處于危急狀態(tài)下,滅失的可能性增大,這樣不是給失主帶來更大的損失嗎?
認為竊賊可以通過聲稱盜竊物為拾得物,從懸賞廣告中獲得合法利益,但
竊賊追求的是高利益和低風(fēng)險,而懸賞廣告的賞金是普遍低于遺失物本身
的價值的,竊賊為何要將已到手的高價值的物品去換取相對價值較低的賞
金呢?而且還要冒著東窗事發(fā)的危險。他完全沒有必要如此做,也決不會
如此做。因此,宣布懸賞廣告無效和減少社會失竊現(xiàn)象是毫不相干的。
2、應(yīng)當(dāng)認定懸賞廣告是合法有效的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1995年第2期刊登了李珉訴朱晉華、李紹華懸
總共18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上一頁 下一頁